為什麼要分類?

起初是在使用 BBS 紀錄生活的時候

發現毫無規劃的分類,會導致找以前的文章非常困難

而這樣的系統非常特別

因為發文容易(速度快),有時候文章只是一時宣洩,一輩子不會回來看

但有時候又可以讓你寫一篇長篇大論的、有結構的感想

兩種分別代表不同取向的網誌形式:「microblog」與「blog」

(前者就像 twitter/plurk,後者像 wretch/pixnet)

所以要針對這種系統的文章做一個泛用的分類,顯然是不合適的

頂多就是抽幾篇稱得上是心得(或是大放厥詞)的文章放到 blog 上供奉著


再來就談到比較多人使用的網誌

要分類自己的網誌,得先知道自己會寫哪些類型的文章

要知道自己會寫哪些文章,不是用空想的

空想只能在一開始雕個雛形,有些分類可能你建了之後八輩子都不會用到

多半還是得靠時間慢慢累積篇數,再回頭審視


好,如果文章樣本夠多了,想要重新規劃分類,就要先了解它們是為何產生的

有人就要問啦:自己的文章,難道自己會不了解嗎?

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憑著一時的感覺(激動/悲傷/憤怒/喜愛)來抒發情感

這些情感常常不是單一的,可能同時包含了多個不同的感覺

它們複雜以至於難以分析,甚至容易把一種情感誤認為另一種

因此真正了解自己發這些文章的動機之後,才有辦法進行好的分類


即使可以完全分析,但經過時間的醞釀又會被改變了

現在的感覺,與未來的自己評估現在的感覺一定有些許不同

所以我們也無法期待有永遠不變(或者說最好)的分類出現


分類有多難?隨便分都可以,但要分得好真的不容易

舉個實際例子

好比說當我寫了一篇對「朱學恆先生看地獄少女」的感想

是要從這些作品/作者的屬性(朱學恆?地獄少女?)來當分類呢

還是要從我要抒發的感情內容本身(害人害已?冤冤相報?)來分類呢

這時候要拿什麼當分類,往往是見仁見智


至於現行blog系統提供給使用者的分類方法是怎樣發展的呢?

起初只有官方訂死的全站分類(ex: 國內外旅遊/心情/朋友/居家)

(但使用率應該是極低,我也不覺得有什麼意義)

後來出現可以讓使用者自訂的分類(資料夾概念)

發展到現在,另一個常用的解法是「標籤(tag)」,也就是容許一篇文章有很多關鍵字

這使得概念與概念、主題與主題之間形成一個複雜的網路關係

與官方訂死的分類相比,「標籤」賦予分類「彈性」

與使用者自定的分類相比,「標籤」打破了只能在自己的網誌的「區域性」

但標籤並無法取代原有的分類制度

而且還有很多待改進的地方,比如打破的區域仍然有限

因此推推王、Hemidemi等書籤網站順勢而生

目的就是要讓「標籤」打破所有服務的限制,而能在一個全域平台上共享

即使標籤在很多方面仍然有進步空間、也有所限制

但不可否認它在輔助的腳色上還算是一個成功的設計


你想好要怎麼分類了嗎?

我必須承認打了老半天我還是想不到:P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avedCo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