猛看這標題好像pixnet有給我工讀金一樣XD
不過這場演講的確有給我不少收穫,並沒有想像中的空泛
李總經理是79級交大資工的學長,似乎是念完研究所的樣子
他的部落格(還有放噗浪喔)
http://ljk57913.pixnet.net/blog
進pixnet之前的經歷我就不贅述了,交大證研社有放
小廣的經歷
以下把筆記內容整理出來:
2009-05-06
※pixnet為何會成功(至少目前已經是台灣前十大,持續上升中)
講白一點,當時由於無名已經有太多使用者(正妹)的相簿
人氣之高實在很難從這裡下手
[先找出自己的定位]
所以pixnet的定位選在「部落格(blog)」而非「相簿(album)」
這兩者之間在PV(page view)的表現上是差距很大的
看一個正妹相簿用不到五分鐘,幾十個PV就進帳了
而一篇文章可能要耗掉十幾分鐘,才一個PV
(相關議題可以搜尋"搜尋引擎最佳化(SEO)")
更不要講文章的產出難,看過一遍也鮮少人會看第二遍
這是後進的弱勢,但並不代表「部落格」這塊做不起來
事實證明pixnet後來在部落格服務是勝過無名的
(當然無名被收購之後吃相難看,越做越爛也是一個原因)
[品牌行銷→產品行銷]
先推出比別人好用、舒適的部落格使用環境
並且當時大環境不好,沒人想做廣告,藉此逆勢行銷
讓大家對"pixnet"這個名字有印象
之後推出其他服務才會更順利
[創意要簡單]
pixnet從定位到行銷,如同我之前這篇「從web2.0談創意」
當一個產品會在網路上,同時受千萬人評論
而不是像園區做的IC,只銷售給某些通路時,更明顯
這時候的創意(或者說特色)就是要明確、單一,並且做到最好
讓大家對這個名號印象深刻,才會成功
可以想見若是我推出一個服務,內容是:
「無名相簿+pixnet網誌+youtube影音分享+twitter+論壇...」
包山包海,你想要的服務都有
這樣的平台起得來嗎?
首先,新的使用者一進來不知道特色在哪,功能太多用起來頭痛就走人了
再來,每個服務都有,不可能每一項都投入大量人力開發,因此也失去競爭力
※談需求
有了需求就有市場,才能從中獲利
因此看準需求絕對是很重要的
是誰有這些需求?
這些人多嗎?
這個需求價值高嗎?(解決的問題夠痛苦嗎)
執行起來困難嗎?
已經有對手了嗎?
[觀察]
需求從哪來?第一個就是從生活觀察
「巨觀: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
微觀:太陽底下都是新鮮事」
這是李總經理投影片上的話
很多事情認真去體會,想想自己的需求,或許商機就在那邊
順便推銷一下健文學長,這是他的實驗網站
常常會實作一些服務,解決生活上的需求或者新點子
有些東西很簡單,你可能也想過,但加點創意就是一個好點子
[真正的需求]
他舉的例子是實體書e化
因為電腦發達,所以便將電子書模擬成實體書
一頁一頁的,可以翻
這樣的模式有成功嗎?似乎沒有。
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PDF檔,它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書
但它可以搜尋文字、可以對章節段落做書籤、甚至可以畫重點
因此不能只是死板板地把舊有產品直接「刻」在新的科技上
而是要去發現最原始的需求是什麼
要怎樣用現有的科技呈現,讓它更便利、更人性化
[創造需求]
這部分他就比較少著墨了,只說如果能創造需求是最好的
※談創業
[薪水分三種]
1.領人薪水(從無到無,怎麼賺都不會多)
靠的是自己的專業,想創業也必須藉此了解產業、拓展人脈
2.機會財/資訊不對稱(從有到無,只有一開始賺多)
賺第一筆創業本,但所謂機會財就是很靠機運的
3.自己當老闆(從無到有,一開始賺不到錢,要靠長期)
[你適合嗎]
創業不見得就是好,只有「適不適合」而已
「格局→個性→態度→習慣→命運」
他說這些影響是環環相扣的
有什麼樣的格局,決定該走怎樣的人生
天生就是格局大看得遠、有熱情、冒險精神,那就當老闆
格局小(非貶義)、較保守的人或許適合當員工
[創業沒有比較爽]
賺得多→虧得也多
沒有人管你→沒有人給你問,只能自己做決定
成就感→孤獨感
(其他還有,我忘了)
※推薦的書籍
大前研一:《思考的技術》《創新者的思考》
Clayton M. Christensen:《創新的兩難》
(都是商周的書,其它來不及記到)
筆記裡面如果有不完整的,可以去問他本人
感覺上他應該不會吝嗇回覆一點小問題XD
